项羽之死优秀教案
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优秀教案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项羽之死优秀教案1一、教学设计
《项羽之死》是一篇文言文,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,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;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,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,内容容易把握。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“以读促写”,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,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,帮助学生掌握“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”和“如何运用事例”的方法,提高写作能力。
二、教学目标
1、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:梳理知识点、确认重点字词句;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;学会交流学习,提高学习效率,共同进步。
2、把握文章内容,联系旧课文,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。
3、以读促写,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。
三、课时安排
3课时
四、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导入
电脑显示:项羽图片
(让学生联系《鸿门宴》回答项羽的形象:英雄、莽夫、勇猛、有勇无谋、自负、妇人之仁等。)
在项羽的身上,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,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,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,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。
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《鸿门宴》,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,今天,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《史记项羽本纪》的《项羽之死》,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,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。
《项羽之死》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,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,是《项羽本纪》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。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,描写了垓下之围、东城快战、乌江自刎三个场面,多角度、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。
二、朗诵全文
(作用: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,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,营造悲剧氛围,感染学生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)
电脑显示:
1、结合书下注解,疏通文意,确定重点词、句,并加以理解和记忆。
2、设疑、解疑:通过交流、讨论,解决心中疑惑。
3、提交问题,共同讨论解决。
(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,教师巡视课堂,了解学生学习情况,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。)
三、梳理知识点,解决疑难问题
(一)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
(二)补充讲解
电脑显示:
1、项王军壁垓下:名词—动词,驻守
岸土赤而壁立:名词—状语,像墙壁一样
2、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:情绪激昂。
3、力拔山兮气盖世:拔,撼动。盖,胜过、压倒、超过。
4、项王泣数行下:眼泪
5、平明(平旦)天亮
6、骑能属者百余人耳(定语后置句)
译: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。
7、地方千里:地/方:土地方圆
8、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
“何……为”,固定结构,由副词“何”与语气词“为”构成。
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。可译为“为什么呢”“怎么呢”等
9、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:副词,仅仅、只
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:副词,竟、却
(三)知识梳理
一、多义词
1、项王军壁垓下( ) 岸土赤而壁立( )
2、自为诗曰 ( ) 为诸君溃围 ( )
赤泉侯为骑将 ( ) 吾为若德 ( )
吾为公取彼一将 ( )
3、虞兮虞兮奈若何 ( ) 吾为若德 ( )
4、亦足王也 ( )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( )
5、是时,赤泉侯为骑将 ( )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( )
6、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( ) 以无厚入有间( )
7、籍独不愧于心乎( ) 然今卒困于此( )
8、天之亡我 ( ) 汉军乃觉之( )
9、乃有二十八骑( ) 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( )
二、解释下列词语
1、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( ) 2、力拔山兮气盖世( )
3、直夜溃围南出( ) 4、常幸从( )
5、然今卒困于此( ) 6、期山东为三处( )
7、骓不逝兮可奈何( ) 8、骑能属者百余人耳( )
9、地方千里( ) 10、平明,汉军乃觉之( )
三、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。
1、项王军壁垓下 2、项王乃复引兵而东
3、直夜溃围南出 4、亦足王也
5、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
四、文言句式
1、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 2、左,乃陷大泽中
3、然今卒困于此 4、骑能属者百余人耳
五、固定结构
1、骓不逝兮可奈何 2、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
六、翻译下列句子。
1、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
2、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
3、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?
4、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
5、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
七、布置作业
1、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;
2、思考:“项羽之死”给我的启示。
项羽之死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:
知识与能力
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。
过程与方法
通过对人物语言、动作描写的分析,感知人物性格特点,概括人物形象。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。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,评价其性格与命运。
教学重点:
人物形象分析鉴赏。
教学难点:
评价人物,得出启示。
教学安排:
一课时
教学步骤:
一、导入
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、鸿门宴的历史故事。
板书:破釜沉舟、莫敢仰视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
提问:在起兵抗秦、灭秦的战斗中,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?
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。
板书:能征善战、威风凛凛、不可一世
提问:在鸿门宴中,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?
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。
板书:刚 ……此处隐藏5652个字……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。从中你读到了什么?
(快战中的三次行动,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,英武形象栩栩如生。)
三次行动之后,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,有什么作用吗?
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“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”。
(文中项羽一再强调“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”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,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,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,全面中肯写人态度。)
但在此处,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,有一个细节——刈旗,项羽做到了么?文中并没有交代,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?旗是什么的象征?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,旗在,军队气势在,旗倒,军队气势衰。当时何等形势?项羽再勇武,又怎么能轻易做到?
(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。)
⑤“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” 汉军围之数重。“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与其骑会为三处。”“汉军不知项王所在,乃分军为三,复围之”从这几句,我们能看出什么?
(项羽的军事才华,虽身陷重围,临大敌而不乱,指挥若定,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。)
教师解读:
《史记》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,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“成王败寇”观点所局限,来大写项羽。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,汉骑追者数千人,“自度不得脱”的项羽,表现的极为静定,“愿为诸君快战”,要做三件事“溃围、斩将、刈旗”。溃围,就是冲出重围,可以逃命,倒是可以理解,而斩将、刈旗中,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,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,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,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,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,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,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,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,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,赋予项羽静定、勇武的内涵。
3、乌江自刎中的项羽:
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“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,要么回到故乡”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?
(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,在朗读中品味人物。)
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乌江亭长檥船待,谓项王曰:“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愿大王急渡。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”项王笑曰: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
(在这里司马迁,以对话描写,在对比中,表现了亭长的恳切,项羽拒渡的坚决。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,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。)
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,还要看到一个字,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。指出“欲”字,俗字巧用。
(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“无颜见江东父兄”的羞愧之意,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,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。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:知耻重义,人格不屈。)
在本段对话中,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,你找到了么?引出“笑”字。人们常说“好汉不哭,英雄难笑”,而司马迁却在“一泣一笑”中写英雄项羽,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、气盖世、“近古以来未尝有”的英雄项羽,又为何在此一笑?
(在《项羽本纪》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,很少笑。这人生最后一笑,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,高傲、自负。为了尊严,我不回去。下定决心拒渡乌江,坚守自己的尊严、人格、血性。当然,也有无可奈何,天要亡我之意;也是歉意的笑。)
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?能不能渡乌江?项羽想不想渡乌江?想,原文有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”。能不能渡乌江?能,用书上的话说“乌江亭长舣船待”“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”。为什么又不渡了呢?用项羽的话说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?”
(在司马迁的笔下,项羽形象是立体的,是丰富的,也是矛盾的。)
④谓亭长曰:“吾知公长者。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”
(赠马这一细节,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,精神的象征,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,情感上的保护,更见项羽之性格,更显其悲壮。)
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“若非吾故人乎?”马童面之(细节处见精彩,再现人物的心理,场景真实人物鲜活),指王翳曰:“此项王也。”项王乃曰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”乃自刎而死。
(从一开始,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,整个《项羽本纪》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。英雄不可一世,英雄顶天立地,英雄叱咤风云,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。)
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,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。古人评《史记》“意到处言不到,言尽处意不尽。”对于自刎前“宝马赠亭长,头颅送送故人”,你又怎么看呢?
(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,思考发言)
教师解读:
有一种英雄,就是挫折、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。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、战绩,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,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,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,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,但可以自己处置,这就是项羽,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。
(三)史家之言:评项羽
在《项羽本纪》中,对项羽这个人物,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?
〔投影〕《史记》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(找同学读)
太史公曰:吾闻之周生曰:“舜目盖重瞳子”,又闻项羽亦重瞳子。羽岂其苗裔邪?何兴之暴也!夫秦失其政,陈涉首难,豪杰蜂起,相与并争,不可胜数。然羽非有尺寸,乘执起陇亩之中,三年,遂将五诸侯灭秦,分裂天下,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,号为“霸王”,位虽不终,近古以来未尝有也。及羽背关怀楚,放逐义帝而自立,怨王侯叛己,难矣。自矜功伐,奋其私智而不师古,谓霸王之业,欲以力征经营天下,五年卒亡其国,身死东城,尚不觉寤而不自责,过矣。乃引“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”,岂不谬哉!
阅读这段文字,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。
(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。一方面,“政由羽出,号为霸王”,“近古以来,未尝有也”,另一方面,又由于“自矜攻伐”,不觉悟,不自责,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。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,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;既有赞叹,又有惋惜、批评。司马迁这种写人物、写史的方法,对班固《汉书》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。)、
(四)真心英雄:说项羽
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,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,对于项羽,司马迁饱蘸笔墨,多维透视,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、一个鲜活的项羽、一个永远的英雄!
1、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?下面大家看大屏幕,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,选出你心中的项羽,以关键词解读。
教师结语:有着“硬汉性格”的海明威:“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,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,但不能被打败”。对项羽而言,没有失败,只有战死。”从这意义上说,项羽不死,项羽魅力永远!相信每个人心中,都有一个鲜活项羽。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,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