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书 > 教案

语文上公开课教案

时间:2024-09-01 23:47:20
语文上公开课教案

语文上公开课教案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。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上公开课教案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

教学目标

1.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。

2.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
3.品味语言。

4.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、感受三峡的美,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。

教学重点

积累实词、品味语言、朗读课文

教学难点:

1.理解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“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”两个句子。

2.品味语言。

教学准备:多媒体、课件

教学安排:二课时

教学步骤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新课

长江,我国最长的河流,全长6300多公里,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,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,举世无双的大峡谷——长江三峡。

欣赏“三峡风光”(多媒体展示),观察山与水的特点,说说你的感受。今天,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。

二、郦道元和《水经注》

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/忠心耿耿的人。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,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,被拒.途中,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。

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。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,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,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,谚语方言,传说故事等,并分析研究,实地考察,寻访古迹,追根溯源。

(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)

《水经注》:1.是对《水经》的注释,注:解释说明。

2.《水经注》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,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。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,深厚的文笔,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。(以上内容幻灯展示。)

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《三峡》。

三、朗读训练

1.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,学生自读课文,正音。

2.教师范读,生听、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?

A.清/荣/峻/茂

(单音词,一个字等于一个词,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)

B.沿/溯/阻绝

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《三峡》语言的特点,简洁.语言简洁,表意十分丰富,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。

3.学生练读

规则:不读破词义,不读断韵味。

4.指名读课文

四、学生自读课文,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(小组合作)

1.不会译的、拿不准的、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,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。

2.全班讨论解疑。

实词积累:阙、沿溯、襄陵、疾、绝谳、飞漱、属引、传响

难解词义:峡:两山这间从水 涧: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

悬泉:从山上流下的山泉,小的叫悬泉,大的叫瀑布。

(提示:借助注释加字典,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)

重点句子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(即“自非亭午,不见曦”“自非夜分,不见月”两句合为一句,既精简了字词,又保持了愿意)

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(素湍回清波,绿潭映倒影)

师总结:两句均为合叙句。

五、思考题

“自三峡七百里中”,“其间千二百里”如何翻译?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,注意注释3的提示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释题导入

指名解释“峡”字及“三峡”两字的含义。

二、理清结构

1.指名读课文,其它学生思考: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?(山、夏水、春冬景、秋景)

2.默读课文,找出文中写“山”、“水”、“春冬景”、“秋景”特点的词?

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

重岩叠嶂隐天蔽日

用简练的字概括:连、高、峻、奇。

师:山高峡窄,这就是著名的景观“一线天”。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,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。

水:急语速略快,读出水的雄浑急速。

春冬:趣音色富于变化,读出山水之美,山水动静之趣。

秋:凄语调哀婉低沉,突出其凄厉。

情由境生,秋的清幽,猿鸣使人备感伤心。

学生总结出一条,我就趁热打铁,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。

读出来,边思边读,加深体会,升华主旨。当然,学生读不到位的,教师示范,指导学生去休会,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,较难)

三、品味语言

多媒体提示:1.从描写角度: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。从声、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。

例如写山的正面:两岸连山、略无阙处。

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

侧面:自非亭午夜,分不见曦月。

2.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?例如“飞漱”飞流冲刷,具有动态美。

小结:三峡四季之景,了解如此全面,描写却又如此细腻,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,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。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,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。

四、拓展:多媒体: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“三峡悬棺”“三峡工程”和“今日三峡的景色”等内容,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。

教学反思:

一、朗读

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,默读易于理解,记住字的义,读的多了,一些经典的散文、诗歌、片断也会背了。每拿到一篇课文,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,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;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,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。读是有魅力的,或充满感情,或清晰流利,或有激情和震撼力,读得多了,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,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。

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,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,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、设计不同的情境,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,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,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、口、心。

二、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

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,人文人文,文亦离不开人,毕竟是人的文吧!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,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,可获得精神的升华。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,我在《听潮》,《右溪记》,《小石潭记》,《故乡》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,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,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,“知世论人”,“知人论文”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,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,对文学作品的解读,有了正确的方向。 ……此处隐藏8709个字……我虽然没有把语句进行归类,但是我会按课文篇目摘抄,最后在句子的右下角写一个破折号加上题目。(出示例句)是像这样吗?这样做的好处是?

这样注明了句子的出处,等将来句子积累得多了,也不会混乱,便于后期查阅。是这样,所以我们摘抄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注明出处。(板书:注明出处)

预设五:摘抄时还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。

(1)同学们写过感受吗?那我们一起来说说好吗?ppt出示

预设:

孩子们刚上三年级,年龄较小,可能不知怎样说感受,教师可以引导:读了这句好,你想到了什么?或是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?这些都叫你的感受,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一个短语来说。

(2)那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写在摘抄本的空白处吧。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,先圈画出短语,再批注感受,批注感受时,可以用“()”扩上,ppt出示示例。

(3)学生写感受,教师巡视指导。

(4)谁想说一说?(指名回答)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,后期我们还需多加练习。久而久之,你会对积累的句子感受更深

【设计意图】此时要求学生们在句子旁边写感受,是给高年级的批注练习做

铺垫。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,他们对句子的品评并不十分深刻到位,因此教师不宜要求过高。只需让他们了解摘抄的时候可以在旁批注感受,初步尝试这种方法即可。

【设计意图】在学生汇报的同时,教师及时点拨,归纳板书,能够帮助学生提炼信息点,使同学们介绍的摘抄的经验技巧为每位同学所用。上面预设了四个方面,也许课堂上学生并不能说全,如果学生交流不全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,读读交流平台。

4.打开语文书99页,读读交流平台的内容,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摘抄的方法?

预设:如果再上一个环节学生对摘抄方法交流不全面,可以引导学生回归书本,读读交流平台再交流从书中学到的摘抄的方法。如果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交流的很全面了,也要引导学生回归书本,读读交流平台的内容,以总结方法。

5.师生共同总结,师引导学生看板书,摘抄时我们要摘抄——(好词好句),不同种类的词语可以进行——(归类摘抄)这样更便于我们查找,我们还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一写——(感受),也可以背一背,让这些好词好句烂熟于心,为了以后能更加方便的查找到句子所在的文章,我们可以——(注明出处)

6.其实,要想使我们的摘抄本尽其所用,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。比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配一些插图,喜欢创作的同学可以摘抄后进行仿写,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表格进行摘抄,这样能一目了然,还可以选择活页纸进行摘抄,等将来句子积累多了再做分类整理。(ppt出示示例)总之,摘抄本没有固定的格式,只要能更好发挥它的作用,就达到了摘抄的目的。

【设计意图】摘抄实际是一种积累的方法,不能因为这种方法反而禁锢学生们的思维。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:无论形式如何,只要发挥了摘抄本的作用,就达到了目的。

7.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。摘抄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积累,最终是能运用,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,这才是我们做摘抄的终极目标。希望大家在读书时,能坚持做摘抄,养成良好的读书摘抄习惯

三、读写结合,灵活运用词句

1.接下来,我们进入“词句段运用”板块的学习。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屏幕上的句子,你发现了什么?

预设:这些句子中都有双人“得”。

2.创设情境,比较阅读,感受“得”这种句式的生动之处

老师把这三个句子串起来,看,就变成了一个小故事。ppt出示,教师读故事。

如果我们把这些带“得”的句子,变化一下,故事就变成了(出示PPT)

自己静静地、细细地对比读一读,更喜欢哪个故事?为什么?同桌之间可以说一说。

指名回答

预设一:第一个故事好,更具体

预设二:第一个故事好,更形象

4.仿照例句,进行练习这句话谁会说?ppt出示

这些句子谁能说?ppt出示,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。

(1)_________黑得_________。

(2)_________热得_________。

(3)_________高兴得_________。

谁来说一说?指名回答,相机点评

5.打开语文书99页,完成书上的两个练习。

指名交流,教师评价。
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比两组句子的好处,让学生掌握双人“得”的使用规律。通过仿句练习进行巩固提高。

5.过渡:同学们真认真,老师要奖励大家,我们放松放松做个小游戏,ppt上出示游戏“词语接龙”,同学们会玩儿吗?例如:我说“告诉”、你可以接“诉说”,后面的同学接“说话”……以此类推,我们来试试吧。

6.师生一起玩儿“词语接龙”的游戏。同学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啊,你们真棒,这些是成语接龙ppt出示,我们来读读吧。(开火车读成语)当同学们积累了更多的成语时,我们也可以进行“成语接龙”大赛。
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“词语接龙”的小游戏,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个短暂的放松,再引出“句子接龙”引起孩子们的兴趣,为下面的体会“顶针”修辞的特点,并会续写的教学埋下伏笔。

7.朗读句子,发现特点,进行说话练习

大家知道吗?句子也是可以接龙的哦。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ppt出示:

一起读读,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啊?你发现了什么?预设:这句话中,前一分句的词尾,是后一分句词头。

【设计意图】“顶针”这种修辞方法在课本中是首次出现,三年级的孩子较小,不必给孩子们“顶针”的概念,只需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句式的特点即可。

预设一:小溪——河流——大海,是按照水域不断变大的顺序写的。没错,每个分句间有一定的表达顺序。

预设二:由小溪汇入河流,河流汇入大海,水流的声响也随之加剧。是啊,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水流声响的变化?一起试一试。我们再来读这句话,感受一下。老师读第一分句,女生读第二分句,全班读最后一分句。
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,让学生们感受到各分句间的表达顺序。

ppt出示:

谁来读?你们能不能按照这种句子的特点,把这句话后面的内容说完整,注意分句之间的表达顺序。(指名回答)

预设:……弯弯的小桥下面是那弯弯的小船……弯弯的小船旁边是那弯弯的垂柳……

【设计意图】如果让学生们直接续说会有些难度,多数学生都会顺接说出“弯弯的小船”这一答案,缺少发散性。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插图,帮助学生们想象画面——弯弯的不止有小船,还有岸边弯弯的垂柳和弯弯的月影等等。

8.同学们,你们喜不喜欢这样的句子?能说说理由吗?(指名回答)预设一:句与句之间更加连贯。预设二:读起来朗朗上口,特别好听。

9.课外拓展

我们的汉语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,谁能填一填?ppt出示:

《语文上公开课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